端王倒是自诩有几分墨水在肚子里,而小郡王虽然自知才学不足,但此时又无外人,权作娱乐之举,不必在乎丢人显眼。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一味心思在苏姑娘身上,只要秦允明和蔡举能作出好词,让苏姑娘演唱出来就可以了。
当即,两位王爷便答应了下来,秦允明和蔡举自然也是附和。
“来人,取笔墨四副来。”小郡王传话了道。
侍候在一旁的婢女们匆匆的去准备了,将四张桌子上的酒食稍微移了一下,空出一位置来拜访笔墨纸砚。
秦允明忽然觉得苏姑娘既然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女,难道这“才”仅仅是指歌声与器乐吗?他趁着两位王爷兴致勃勃,越性的说了道:“苏姑娘,在下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苏姑娘介意否?”
苏小诗刚刚放下琵琶,端起酒杯小饮了一口,听到秦允明的话之后微微愕然了一下。自从上次画舫不辞而别,她一直觉得秦允明是一个不懂风情的懵懂少年,心中甚至还有几分嗔怪之意,此刻秦允明主动向自己问,自然引起了几分兴趣。
“秦公子但说无妨。”她星眸直视着秦允明问道。
“在下与苏姑娘虽然只有两面之缘,但这两次都只见苏姑娘请人作词,却不曾见苏姑娘亲献文采,着实让在下觉得遗憾。不如趁着今日兴头,两位王爷、苏姑娘与蔡公子及在下一同来切磋一番,岂不更好?”秦允明有些担心苏小诗误会自己质疑她的才华,所以一直是带着善意的微笑说完这番话。
蔡举听了这话,以为自己抓住了一个机会,立刻冷冷的哼了一声,道:“秦公子,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苏姑娘本来心情不好,何必又要再伤苏姑娘的神呢?你莫不是质疑苏姑娘的才学在你我之下吗?”
秦允明只叫晦气,怎么自己担心什么这蔡举就说什么。
不过苏姑娘倒还没开口,端王却深以为是的先说了道:“对呀,小王今日倒真像见识一下苏姑娘的文采呢,不知苏姑娘可方便?”
端王赵佶早先就看出蔡举与秦允明的倪端了,不过蔡举年龄比秦允明大,却反而显得小家子气,很是让自己看不起。除此之外,他确实希望能得到苏姑娘的词作,这样即便自己返京之后,也能留作纪念,因此才开口说出这番话来。
蔡举听了端王的话,心口一凉,后悔没有先去看王爷的脸色,这下把话说错位了。
苏姑娘将酒杯放了下来,没有理会蔡举先前的话,只笑着说道:“奴家不过浪得虚名,只略略识得几个字罢了,哪里敢与王爷、秦公子等人相提并论呢?”
她的这番话其实很有用意,“王爷、秦公子等人”,王爷可以代指端王和小郡王两个人,秦公子就是指秦允明一个人,而蔡举就直接一个“等”字给等没了。
苏小诗虽然不过十五、六岁的豆蔻年华,但自幼随画舫走南闯北,阅人无数,什么人有多少斤两一眼就能看出。因此她对蔡举这样仗着家世名声的子弟,早就看不上心里去,故意这般出言讽刺。
蔡举也是一个有心的人,见苏小诗把自己给“等“没了,羞怒不已,若是自己在逛青楼遇到这样的事,一定一巴掌刮过去了。只是此时非彼时,只能强忍作。
端王和小郡王都没在乎这些细节,只是哈哈笑了一阵,一定要让苏小诗一起作词。
苏小诗客套推辞了一阵,最终还是应了下来。
于是,一旁的婢女又添加了一副笔墨之后,五人相继便开始思索填词。
秦允明故意迟缓了一些,他到现在还记得张师爷的话,纵然要表现也得看场合。既然两位王爷请他与蔡举来,不过是为了让苏小诗高兴,那么两位王爷和苏小诗才是今天的主角,自然要礼让主角来出风头了。
不过蔡举就没这样的心思了,先是让秦允明夺了风头,后又让苏小诗冷眼,心中早就懊恼不已,只想一展自己的才华,夺回失去的面子。
大约过了两刻的光景,端王总算写完第一篇,接着便是蔡举。
苏小诗一副悠然的神态,落笔又轻又慢,虽然是一气呵成,但是她却有意拖延时间,却不料自己写完了之后,秦允明和小郡王还没作完。
小郡王之所以慢,倒不只是因为肚子里没墨水,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所认得的字不多,正在尽一切可能把自己所认得的字都写上去。他本以为众人都写完了,都在等自己一个人,所以还有一些窘迫,可是后来一看,原来秦允明也还没写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秦允明确实是有意在等小郡王,可是纵然他落笔再慢,将一阕词写完了,小郡王依然在抓耳挠腮、困苦无比。
端王看了这位比自己小三岁的侄儿一眼,挥了挥手说道:“罢了罢了,你就不用写了,词不像词、诗不像诗的。”
小郡王无奈,只能哈哈笑了笑,搁下了毛笔,打趣的说道:“皇叔你也真是的,偏不让我写完。既如此,我虽弃权了,但不可罚我呀!”
秦允明和蔡举陪着小郡王笑了一阵。
这时,苏小诗说道:“既然王爷和两位公子都作好了文章,不妨请诸位先点评一下小诗的拙作吧。”
端王立刻笑道:“好,甚好,让小王先看看吧。”
苏小诗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了一位婢女,再由婢女转交到了端王手上。
端王急不可耐的接过了文章,只见是一手非常娟秀的隶书,颇为好看。看到这里,他心情已然大好,先有了对苏小诗文采的三分认定。接着他又细细的品味起来,这才现原来苏小诗所作并不是词,而是一诗: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读完之后,只觉得这诗平平无奇,没有任何惊艳的地方,不过是遐想了一片景物而已。相比秦允明先前那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说,意境和诗意相差得太远了一些。
不过端王为了讨好苏小诗,犹是拍了一下手,笑吟吟的赞道:“好诗,好诗呀!”
他说完,将这诗又传给了小郡王、蔡举和秦允明欣赏。
小郡王自是不必说,只是附和端王的意思,也连连叫好不已。
传到蔡举手里后,他仔细留心了一番,自己是读书颇深的人,诗歌好坏细细品味之后立刻就能见分晓,只觉得苏小诗这诗不过尔尔。看到这里,他不由更轻视了苏小诗几分,想来这风尘女子不过只会唱歌弹琴罢了,毫无文采可言。
他淡然的笑了笑,因为是背对着两位王爷而面向着苏小诗,所以也不掩饰的露出了几分轻蔑之意。他没做任何评价,只是递给了秦允明,说道:“秦公子来鉴赏一番吧。”
秦允明接过了诗,从头到尾只略看了一遍,心中一下子叫糟了起来:这……….苏姑娘怎么会跟我所作的诗体不谋而合?
他迟疑了好一阵,在众人越来越奇怪的目光之下,忍不住还是说了道:“这诗,真妙!”
一旁蔡举忍不住冷笑了起来,心道这秦允明不过是阿谀奉承之辈而已,刚想开口讽刺,但秦允明紧接着又说了道:“这可是一通体回文诗呀!”
此言一出,众人都惊讶不已。但凡读过诗的人都知道回文诗是什么意思,就在十多年前还曾风靡一时过,就连半文盲的小郡王因为与才子佳人混迹久了,都是听说过这种诗体的。所谓通体回文诗,就是一诗由头到尾来念是一个意思,由尾到头来念又是一个意思。
虽然此类诗因为要讲究通体回文,并且同时掌握两个韵脚,所以很难出得精品,但是能作出这样诗的人,思维之宽广、学识之丰富自然是出常人的。
十多年前之所以通体回文诗能流行,关键还是因为两个极为著名的人物酷爱此好。这两个人便是苏东坡和苏小妹,尤其是后者,所作的回文诗流传至今都让人赞不绝口。
端王听了秦允明这话,倒吸了一口冷气,只恨自己当时没看出来,连忙叫道:“快,快拿给我再看看。”
婢女忙又将诗文从秦允明手里取了过来。
端王将这诗从末尾开头,念出声来,道:
“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先前还满是轻蔑的蔡举,此刻突然有一种撞上南墙的感觉,为何自己今日事事总不顺心呢?他苦恼不已,想到刚才自己刚才的德行苏小诗必然是看到了,真是后悔莫及。不过好在他对自己的词颇有信心,也许能挽回几分面子。
这时,一直波澜不惊的苏小诗倒是对秦允明越来越钦佩了。起初她在听到端王、小郡王等人讨好似的叫好,便忍不住心中好笑。后来她又看到蔡举轻蔑之态,不由对这人更加讨厌了几分。却没想到最终还是让秦允明一语道破了。
不过,她依然很是疑惑,自己虽然阅人无数,但至今却仍然看不明白秦允明。
这位小才子满腹学问、才高八斗,时而有一种清高,时而又是一股青涩,时而还是一副拘谨。恰才秦允明一眼看出这诗是通体回文诗,非但没有得意洋洋,相反倒像是看穿阴谋诡计似的,竟是惊慌的表现,真是让人搞不懂。
然而越是好奇,越是忍不住想去了解!
冥冥之中,她对秦允明的感觉已经生了微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