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最热闹的时分,石坊前却来了一小队兵士。他们将抬来的一根粗壮的木椽靠在石坊上,便守护在石坊两边一动不动。
一些逛集的闲人觉得奇怪,便站在外面指指点点。正在这时,一个黑衣小吏走进栅栏,站在平日讲读文告的石墩上高声道:“农牧猎工商人等听着:奉左庶长卫鞅大人命令,谁人能将这根木椽扛到北门,国府赏十金!看好了,这是十金!”小吏摇晃着手里的皮钱袋,当啷当啷的金饼撞击声清脆悦耳。
木栅栏外“轰”的一片笑声,许多买卖完毕的市人也围了过来。人们你看我,我看你,竟是嘻嘻哈哈笑个不停。一个身着蓝衫的东方小商人高声笑问,“官府也来凑热闹?想卖这根破椽么?”
“想得好!这根木椽最多十个布钱,如何便要十金?”有人跟着大喊。
黑衣吏摇着钱袋,“不是卖椽!是悬赏搬木椽,谁扛到北门,赏十金!”
“轰——”人群又一次哄笑起来。一个瘸腿老人高声道:“上阵杀敌断了腿,都不赏一个钱。搬一根木头就赏十金?哄老实人哩不是?”
“嗨,还不明白?官府想叫集市兴旺,凑热闹哩。赏金好吃难克化。”
“对对对,十金能盖一片房子哩,人家当官当兵的为何不搬?骗人骗人。”
“官府上次说减少田赋,都没减,有个甚信头?”
市人越聚越多,纷纷议论,只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扛那根椽。
正在此时,一队甲士护卫着一辆牛车驶到木栅栏外。车上跳下四个人来,为首的便是左庶长卫鞅,紧跟的是栎阳令王轼和上卿秦风,最后是一个捧着木盘的书吏。
市人们见此阵势,便知道是大官儿来到,不敢再肆意哄笑,渐渐安静下来。
进入石坊栅栏,原先的黑衣吏向卫鞅低语几句,卫鞅看看王轼和秦风,王轼点点头,踏上石墩高声道:“秦国父老兄弟、列国客商们:我是栎阳令王轼,为昭国府信誉,目下,扛这根木椽的赏金增加到三十金,无论谁扛到北门,即刻领赏,绝不食言!请看,这便是赏金。”回身一指书吏捧着的木盘,揭去红布的木盘中码着一排金饼,在阳光下灿灿生光。
人群一片哄哄嗡嗡的低声议论。有人神秘的对左右说:“这个栎阳令,便是招贤馆那个东方士子。上任没做一件事,能信他么?”
有人便说:“如何不能信?人家是大官儿哩。”有人便冷冷笑道:“大官儿?国君都朝三暮四不算数,他说了能算?”便有人附和道:“不信你试试,包准白辛苦。”
眼见议论纷纷,却是无人上前,卫鞅一脚踏上了石墩,“秦国民众、列国客商们:我是左庶长卫鞅,总领国政。以往国府号令多有反复,庶民国人不相信官府,是以秦国的事情办不好。从今日开始,官府说话一定算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决不更改!为表官府诚意,今日徙木立信,谁将这根木椽搬到北门,即刻赏五十金,这是秦国官府今年的第一道命令。”
“啊——,赏金又长了!”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开始弥漫,但还是将信将疑,三五成堆的相互议论。
这时,人群中出现了侯嬴的身影。
他是商人,每集必来采买客栈的日用物品,而且都是市中高x潮来买,每次办完货也必然来石坊前看看有无新文告。
今日中市,却意外的遇见了这场奇异的热闹。侯嬴一直站在场外人群中观看,及至卫鞅王轼到来,他已经明白了其中就里。
自去冬大雪之后,他再没有见过卫鞅,今日看见他卫士牛车而来,便知他今非昔比。
可他仍然没有想到,卫鞅竟然成了总领国政的左庶长。
卫鞅的讲话他听得明白,心中兴奋激动,便决意暗中帮他一把。侯嬴知道,秦人厚重憨朴,即或相信,也很少有人出这个风头,更别说对官府信誉素来疑信参半。
他悄悄在人群中游挤观察,一对爷孙摸样的山农引起了他的注意。爷爷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身背隐隐散发出草药气息的竹篓,篓中有一杆粗糙的白木秤。身边少年却是虎头虎脑,布衣赤脚,右手拿着一柄铁铲。
侯嬴看出这是南山中的药农,除非有贵重药材出售,他们极少赶这种大集。他们挤在这里,纯粹是看热闹见世面。
布衣少年扯扯老人的衣襟,“大父,我去试试。”
“碎崽子!知道个啥,官府能给你钱?”老人摇头。
“大父,你的病……”
“静静呆着!甭给我惹祸。”老人低声呵斥。
这时,卫鞅见没有动静,又高声道:“列位以为搬木容易,不值五十金,没有人相信,对么?卫鞅正告列位,官府信誉,千金万金也买不来,为官府立信,理当赏赐!从今以后,官府言必信,行必果,庶民相信国家,国家令出必行,秦国才能变样。目下,我再增加赏金。谁人徙木北门,赏金一百!”一招手,身后书吏将满荡荡一盘金饼举起转了一圈。
人群又一次掀起波澜,哄嗡之声大起,相互推对方上去一试。
侯嬴微笑着走近老人,“老人家,何不让小兄弟一试?”
老人摇摇头,“小孩子家搬了算数么?官家又该说要大人才算哩。”
侯嬴:“既是立信,自当是童叟无欺,小孩子更算啦。可小兄弟能搬动么?”
老人谦恭的笑笑,“这小子,一把牛力气。”
少年低声道:“大父,那我就去了。不给钱,就当耍子一趟。”说着撞开人群高喊一声:“我来扛!”
人群骤然安静下来,看着场中。少年布衣褴褛,赤脚长发,黝黑结实的肌肉一块块鼓在破衣外面。他走到粗粗的木椽前,左右打量思忖。
卫鞅:“小兄弟,你想搬?”
少年目光闪闪,“咋?不算数?”
卫鞅摇头,“不。我怕你搬不到,到北门可要二里地呵。吃过饭了么?”
少年摇摇头,
“不吃饭也搬了。官家真给点儿钱,我大父,就有救了。”微有哽咽,向卫鞅深深的躬了下去。
卫鞅眼睛一潮,扶住少年,面向众人道:“国府立信。童叟无欺。列位随这位小兄弟到北门做证,看他领赏金一百!”
话音落点,少年一弯腰,粗长的木椽已经轻松上肩,稳稳神便走出木栅栏。栅栏外的人群哗地闪开一条通道,卫鞅一行紧随其后。这一下惊动了整个栎阳南市,人们丢下买卖,挤成了夹道人墙,裹着扛木少年向城中涌进。
街中行人也被惊动吸引,终于形成了沿街两道厚厚的人墙,中间只留下一条小道。
人们随着少年的步子向前涌动,万人空巷,竟是肃然无声。
走到街中大约一半路程,一位白发飘飘的老妇人端了一大碗米酒拦住少年,“碎娃啊,喝吧,喝了再搬。娃一片孝心救大父,官府不给钱可是没良心哟!”
少年高声道:“多谢婆婆了。我不喝,也不歇,万一官家给钱,我也心安哩。”说话间,毫无喘息费力之象,引来市人一片赞叹。
“这碎崽天生牛力,从军准是一员虎将!”
“有孝心,有志气,少见的后生!”
“走稳,看——,就到北门了!”有人向少年高喊,提醒他不要功亏一篑。
北门箭楼遥遥在望,有人高喊:“马上到城门了,行了——!”
扛木少年高声道:“不,官家没说门内门外,扛到北门外,叫官家没话说!”
“有志气!就看官府了!”满街一片赞叹呼喝。
少年大步如飞,直到吊桥外的平地上才停下来,将木椽“咚”的栽到地上,抱椽而立,紧张的看着卫鞅一行。
人们全赶到了北门外,黑压压望不到边,但却没有一个人说话,都紧紧盯着一路徒步跟来的卫鞅。
此刻,卫鞅那一身白衣在遍野黑色的秦人中分外显眼。
卫鞅也没有说话,看看少年,走到书吏面前揭开大盘上的红布,亲手捧起,郑重的双手托到少年面前。
少年紧张的眨眨眼,轻轻的摇摇头。卫鞅坦率的看着少年,真诚的点点头。
少年将木椽交到军士手里,迟疑的向前几步,在破旧的衣襟上擦擦手却不敢伸出。
猛然,少年扑地拜倒,久久不能抬头。王轼上前扶起少年。少年泪流满面哽咽道:“大人,我,只要十金,大父就有救了……”
卫鞅双眼湿润,郑重道:“小兄弟,不行。官府立信,说一百金就一百金,岂能食言自肥?他日国强民富,百金之数何足道哉!拿上吧,小兄弟有功,救爷爷,盖房子,置地。”
少年恭敬的向卫鞅三叩,站起来双手接过大盘,捧到白发老人面前。老人泣不成声,扑地向卫鞅拜倒,“左庶长大人,让我的孙儿跟你从军吧。小民信你了,让他去报国吧。他父亲,我儿子,在少梁大战中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