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打造一天经济圈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
“大家都知道,我们平常的老百姓出行,是非常艰难的。他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就是步行。正常人每天步行的距离,大概是五十里左右。要是超过五十里,就会觉得很累。按照这样的速度,不要说这这个府到那个府,就是从这个县到那个县,都需要两三天的时间。”
“云南每年上京参加科举的学子,要提前半年的时间就从家乡出发,否则,就有可能错过考试的时间。大家想,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在单纯的依靠步行的年代,人们会舍得出行吗?会愿意出行吗?他们最远的出行活动,也就是到镇子上去逛一逛吧”
“大家再看看各地的婚姻嫁娶情况,基本上都是同一个镇子的人互相联姻,因为这样方便会娘家,不用走得太远。要是从旁边的镇子嫁过来,回娘家的次数就要大大的减少,因为在路上耗费的时间太多,危险也会大大的增加。”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出行的时候,都不会愿意在半路上过夜吧。半路过夜,需要耗费银子不说,安全性还没有保证。这年头,出门在外,谁能说绝对保证自己的安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只有在政治最清明的时候才会出现。”
“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会大大的改善上述的各种情况。高速公路的出现,可以大大的帮助民众减少出行的时间和费用,增加他们的出行次数,加强不同地区民众的交流,从而改变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很多人的思想观念。”
“我还是以临清和济南之间的高速公路举例吧。要是在平时,坐马车的话,要从临清到济南,起码要走三天,中间还要食宿。要是步行的话,可能要走五天,甚至是六天。”
“在夜晚,你必须付出一定的费用,才能在半路找地方过夜。要是想节省费用的话,就要风餐露宿,安全性没有任何的保证。说不定一不小心,就被人暗害了。这样的例子,相信大家都见得多了。”
“因为临清到济南的交通不方便,两地民众的交流,自然不多。平时来往的,估计也就是临清的商人和济南城的商人,两地一般的百姓,相信根本没有什么见面的机会。我相信要是没有什么事,两地的百姓,不会轻易来往的。”
“既然没有见面的机会,相信两地的百姓,也不会轻易的通婚。嗯,大户人家除外。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女儿嫁到那么远的地方,的确是太不容易了。想要回一趟娘家,在路上至少要走好多天,路上还不安全,耗费的银子也很多。”
“如果从临清出发,在一天的时间内,就可以到达济南。又或者是,从济南出发,一天就可以到达临清。那么,这一切就都改变了,两地的百姓来往,必然会频繁起来。”
“只要高速公路修好,济南的婆娘,就可以嫁给临清的汉子。临清的婆娘,也可以嫁给济南的汉子。回娘家的难题,将再也不是难题。回娘家的时间缩短了,成本降低了,安全保证了,两地的人员流动,必然会加速,必然会促进两城之间的更多人联姻。”
“大家想一想,我说得对不对?要是临清和济南,真的只有一天的距离,两地的民众,是不是真的可以随时往来?来一天,回一天,只要两天的时间而已。相对于以前的来回十几天,这样的速度,相信谁都可以接受。”
“他们凭什么速度这么快?就是凭各位的马车啊马车不但可以拉货,还可以载人的。只要高速公路修好了,大家就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马车,在临清和济南之间来回跑,来回不断的运输客人,然后收取合理的费用。”
“比如说,早上从临清出发,晚上到济南。又或者是早上从济南出发,晚上到临清。相信这样的安排,大部分人都会很满意的。只要来了就能坐车,半路上睡一觉,就到了目的地了。要是马车不满员,还可以在半路上客。要是马车超载了,还可以加入更多的马车。这都是技术性的问题,以后大家自己研究解决。”
“有了各位的马车往返,临清和济南的民众,就可以自由的往返两地。不需要自己租车,不需要自己携带干粮,一切,都由你们提供。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掏出一些银子,作为费用。”
“至于这个费用嘛就要看各位的意思了你的马车越是高档豪华,收费就可以越贵。最经济的马车,我看每个人就算收取三钱的银子,只要有十个人,就是三两银子。这三钱的银子,相信很多人都给得起。”
“大家在制定运输费用的时候,不要只看到钱,还要看到人员的流动。要是你的马车价格低,乘坐的客人多,你的利润自然就高。你要是将价格定的高高的,没有几个人来坐,那亏本的就是你们了。”
张准端着茶杯,娓娓道来。
他的口才其实不怎么好,比较擅长于对下面的士兵放声大吼,却不擅长理论性的研讨。幸好,这些来自后世的理论,只要是正常人,都是基本知道的,他照搬过来就是了。
路通财通,这个时代的人,只能理解到最基本的含义,那就是道路好走了,货物的运输加快了,利润增加了。他们并没有理解到,道路畅通了,两地的交流,也会更加的频繁,这些频繁的交流,会带来更多的商机。
好像临清有大量的民众到达济南,必然会给济南的客栈食肆带来大量的收入。同样的,济南有大量的民众到达临清,也会给临清的客栈食肆带来大量的收入。
后世为什么热衷于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就是因为在一小时商圈,人员的流动,货物的流动,都是非常频繁的,这些,都是商机的所在。只有大量的人流,才能带来大量的商机。
人员的流动,正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田地上解放出来。每个人五亩地,其实无法将人束缚在田地里。在农闲时节,一个壮劳力,完全可以打理十亩甚至是二十亩的田地。
不需要耕田种地的富余劳动力,自然就可以入城打工了。他们的到来,肯定会引起城市结构的变化。城市开办的工场,可以雇请到更多的工人。其他的各项各业,同样可以雇请到更多的人手。这一切,都会逐渐的促进社会关系的变化。
以前,大量人员的流动,往往是逃亡、迁徙之类的,会引起朝廷极大的恐慌。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严格限制民众的出行,严格限制人员的流动。甚至为此不惜违反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结果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明朝在建国的时候,实行严格的路引制度,没有官府发放的路引,是不能出行的。这项制度的目的,其实要是将民众都禁锢在自己的家园,禁止整个社会的人员流动。在开国的时候,情况还好一点,到明后期,这项路引制度就起了反效果了。
最明显的例子,陕西发生了灾荒,大量的民众,试图进入旁边的山西、河南等地,结果遭受到官府的严厉打击,最终变成了农民大起义。其实,在灾荒刚刚发生的时候,官府要是采取得力措施,将部分的难民,分流到江南地区,让他们进入工场,未必就不能挽救这场危机。民众只要有口饭吃,谁愿意造反?
遗憾的是,明朝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方法。他们只是惯性的认为,人员的流动,是可怕的,是必须禁止的。陕西的灾民,绝对不可能离开陕西,否则,就要祸害到全国。他们要将这些灾民,都硬生生的禁锢在颗粒无收的土地上。这是置人于死地的做法,灾民们不拿起武器起来反抗就怪了。
在虎贲军的控制下,人员的流动,是可控的,是可以发挥积极左宗的。随着人员的流动,不同地域人员的相互触碰,各种各样的思想火花,也会不断的绽放。更多的先进技术,也会得到交流。
商品加速流动,人员加速流动,更大地区的人,都聚集在某一个地方,必然会催生更多的工场,更多的产业。而更多的工场,更多的产业,又会催生更多的资产阶级。
明末,已经有不少的工场主,他们就是最初的资产阶级。本来,他们是有可能改变这个国家面貌的。只可惜,鞑子的到来,让中原陷入了三百年的沉沦。在被鞑子打压了三百年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已经是奄奄一息,苟延残喘了。
当然,这是以后的事情了。在目前,道路的作用,主要是加速货物的流动,加速人员的流动,将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后世热衷于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张准则准备打造一天经济圈。在十七世纪中叶,能够真正将一天经济圈打造起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那也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了。
比如山东,以济南为中心,就可以打造一个一天经济圈。在这个一天经济圈里面,要囊括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兖州、青州等地。而在山东的东面,又可以以莱州府为核心,将浮山城、登州、莱阳等地,都纳入一天经济圈范围内。
在有了高速公路以后,在山东,只要两个一天的经济圈,就基本可以囊括所有的区域。相对于以前的道路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飞跃,是前人根本不敢想的。可想而知,在一天经济圈里面,人员和物资的交流,将是如何的方便。
“都督大人的想法,真是太令人吃惊了。”
覃良德忍不住说道。
他完全没有想到,张准的设想,居然是如此的荒谬,如此的天方夜谭。没错,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位盐运使大人觉得,张准的想法,的确是太荒谬了,太天方夜谭了。但是,随着张准的慢慢解说,盐运使开始觉得,张准的设想,或许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天方夜谭的。或许,真的有实现的可能。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在于道路。而道路的关键,又在于平直宽敞。这个年代的道路,在城市的外面,最好的乃是用碎石铺设的。要是在城市的里面,最好的则是用青石板铺设的。制约人员和物资往来的,显然是城市外面的道路。
使用碎石铺设的道路,在遭遇雨水的时候,同样会出现麻烦,同样会变得泥泞,同样会变得坑坑洼洼的。普通的泥路,就更加的不用说了。要改变道路的根本情况,只有水泥。
是的,水泥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明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类型,对道路的建设,也是根本性的质的改变。使用水泥混凝土铺设的道路,不怕雨水的冲刷,即使是下雨天,马车都可以照样在上面跑。这就是最大的优势。
同时,水泥路面,要比碎石路面平整多了,对马车的奔跑速度,马车的损耗程度,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在泥路上马车每个时辰,或许只能走二三十里。但是在水泥路面上,每个时辰走四五十里,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我的想法,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大家以前都没有意识到,原来修路也可以赚钱而已。”
张准淡淡的说道。
这个年代的人,在思维上,当然不可能和四百年以后的人相比。特别是在交通的问题上,不得不说,明代的人,根本还没有意识到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呢。就好像是清朝的铁路和火车,都是闹腾了好久,才终于开始引进的。士大夫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的确是令人纠结,他们最喜欢坐的,还是十六人抬的大轿啊
其实,道路带来的,不单单是经济上的利益,政治上,军事上,甚至是科技上的利益,都是显而易见的。政治上,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和控制。在军事上,则可以更快的调动军队。这些,都是很浅显的道理。
技术上的利益,则要稍微的隐晦一些。张准敢肯定,一旦大规模的开展道路建设,凡是和道路相关的技术,都会得到飞跃的发展。特别是桥梁的建设,技术肯定会日新月异的。
修建道路,最关键的,还是桥梁和涵洞。有关涵洞的问题,暂时不会涉及,因为虎贲军目前控制的区域,基本上还是平原。第一批修建的道路,应该也是在平原上,没有挖涵洞的必要。但是,需要建设的桥梁,肯定很多。
有关赵州桥的传说,实在是太多了。真定府境内的这座桥梁,几乎成了桥梁工艺的典范。然而,在张准看来,石拱桥,其实真的过时了。由于结构上的原因,石拱桥的跨度,不可能很大。想要横跨大运河,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架桥技术是必然要改革的,必然要学会用水泥钢筋混凝土,甚至是沉箱来架桥。
毫无疑问,架桥技术的发展,会带动所有相关工业的发展,如水泥工业,沉箱工业,钢筋工业等,都会得到整体的提升。同时,工匠们的地位,也会大大的提升。没有出色的工匠,肯定没有出色的桥梁,这是必然的。
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特别是明国的技术发展,关键还得依靠这些工匠。明国和之前朝廷的士大夫,已经将技术作为奇技yin巧批判了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张准想要一下子改变大家的思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单独依靠虎贲军的能力,不可能让每个工匠,都得到发挥的机会。只有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所有的工匠,都有用武之地。一旦大量的道路开始建设,需要架构大量的桥梁,工匠们的地位,自然会水涨船高,其他人对工匠的看法,也会逐步的改变。
只有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行动,才能最终让所有的工匠,都获得他们应该有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工匠们的地位高了,收入高了,自然会有更多人投身这个行业。工匠的数量越多,技术改革的可能性就越大,技术进步的机会也越大。
“好的路线不多,希望大家早点做决定。”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
那些商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说话。张准今天所说的一切,好像已经超越了他们各自的思维。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好好的琢磨,好好的交流,才能准确的理解张准的意思。
“来人,送客”
张准挥挥手,神色漠然的说道。
他的思路,他的想法,都已经全部向他们和盘托出了,能不能把握住机会,就要看他们的本领了。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这个能力,就只有被社会淘汰的份。
【求月票月票的数量好惨唉有月票的兄弟,请支援几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