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满堂借钱的时候, 李秀琴和林晓正在家里商量种什么品种的果树。
每个地方的土壤和气候都不一样,适宜种的水果也各不相同。
李秀琴只知道这个国家叫良国,在整个国家的西北角。至于这个国家有多大, 她根本无从得知,自然也没法跟前世作对比。
她这几天带着闺女在村里逛了一圈, 发现几家院子里种着紫柰, 柿子树, 葡萄,枣树。
许是没怎么打理,结的果子都不如前世甜。
倒是林晓想出了个法子,“咱们去集市, 把本地产的水果全都买来尝尝, 看看哪种好吃, 咱们就花高价移栽回来。”
李秀琴眼睛一亮,欣然同意。买来的水果还可以存在地窖, 留着女儿慢慢吃。
林满堂披着夜色回来了将带回来的铜钱倒进箱子里,这些全是借来的。除了他大哥的二十吊钱,有七家借了钱, 其中有五家是贩卖过他家凉粉,每家借了两三吊。他大伯家借了五吊钱。
这里加起来有十八吊钱,再加上他大哥的二十吊和关屠夫的五吊场地费, 一共是四十三吊钱。
林满堂喜滋滋看着媳妇女儿, “你们看咱们村还是有人情味儿的吧?”
林晓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爹, 看来你卖凉粉挣钱,让大家对你刮目相看了。”
原先她爹名声那么差,可是现在连砖瓦房都盖上了, 他名声也跟着洗白不少。
林满堂哭笑不得。这倒霉孩子,竟说实诚话。
李秀琴噗嗤一声乐了,太好笑了,她男人原本想跟女儿炫耀自己人品好,没想到被女儿大喇喇戳破。
老林,你不知道你这副身体原先是啥人品啊?懒得连油瓶都不扶的主儿。大家肯借钱,还不是看在凉粉挣钱的份上?
林满堂羞得满脸通红,轻咳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这些人眼光不错,人也实诚。咱们以后可以带他们养猪。”
李秀琴点了点头,“下回去集市,你记得买些白纸,我给缝个本子。咱们把各家借的钱都记下来,以后好还人家。”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靠脑子记,很有可能会记错。
林满堂点头。
李秀琴又将之前跟女儿商量移栽果树的打算说了。
林满堂也觉得这主意不错,只是女儿说的高价移栽,他不是很认同。
家里的钱本来就不够,十亩坡地都种果树,全花高价移栽,那得花多少钱。
他仔细想了想,“不如咱们先每样果树都移栽一两棵回来。剩下的咱们明年开春买果苗”。
李秀琴也觉得买果苗更省钱,劝女儿道,“对,你爹说得在理,明年开春样样都要花钱,咱们还是省着点花吧。”
林晓经父亲这么一说,也觉得全移栽不现实,便也点了点头。
现在这天气正适合移栽果树,林满堂打算明儿就带妻女去赶集。
正是秋收的季节,瓜果梨桃全部到了成熟期。
集市离得并不远,林满堂一家三口也就没早起赶着坐关屠夫的牛车。
乡下的集市非常热闹,林晓这些天待在村里闷得不得了,看到这么多卖好吃的摊子,根本走不动。
夫妻俩宠女儿,女儿但凡看上什么东西,二话不说掏钱给她买。
没一会儿,她就买了好几样吃食,边吃边逛。
走了没一会儿,她视线停留在一处摊子前,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头花。
穿越前,林晓为了节省时间考个好大学,头发剪得很短,早上起床都不用梳的那种短发。
现在就不一样了,她是长头发,最近她娘不用卖凉粉,作息不再颠倒,她娘每天早上都给她梳不同发型,让她过足了瘾。
美中不足的是家里只有红头绳。
看见几朵头花,她忍不住停了下来。
李秀琴看着这些造型简单的头花,脑子里突然冒起个念头。虽然她不会绣花,但是她可以画些新鲜花样啊。她前世看的那些电视剧里面,那些女明星戴的头花可比这些漂亮。
李秀琴心里有了主意,便拉着女儿一块挑几个适合小孩戴的头花,“多少钱一个?”
那摊贩见她衣着打着补丁,想来不是有钱的主儿,倒也没多要,“三文一个。”
李秀琴给女儿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头花,朝着女儿的两个小揪揪比划,让林满堂看,“怎么样?好看吗?”
这几个月,好吃好喝养着,女儿比刚开始胖了一点,再配上这粉色头花,显得娇俏可爱。
林满堂心里油然生出老父亲的满足感,不自觉跟着点头,“好看。”
他闺女就是漂亮,长得像他。
只是看了眼女儿身上灰扑扑的衣服,他暗自皱了皱眉,就是这衣服太寒酸了。要是换上粉色衣衫才好看呢。
李秀琴付了钱,拉着女儿到旁边卖布的摊位。她挑了十来种布,问店家,“我能不能每样只要三尺?”
店家点头,“可以。”
林满堂听到她每样只要三尺,以为媳妇不懂做衣服需要多少布,扯了下她袖子,压低声音提醒道,“三尺太少了,咱闺女这身高起码得五尺。”
李秀琴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摇了摇头,“不是啊,我不是给闺女做衣服的。”
林满堂微怔,“买布不做衣服,你打算做什么?”
李秀琴小声道,“这布摊上的布浆太厚了,看着耐磨,也不容易变形,但是不适合咱闺女穿。我打算做头花卖。”
林满堂恍然。原来是这样。
买完布,李秀琴又去买了笔墨纸砚,除了纸,其余三样她要普通的。即便如此还是花了两吊钱。
再往前走了几步,有个小贩冲大伙吆喝,“南边来的木棉哟,今年刚上的木棉花。”
李秀琴停下脚步,“我听说这边冬天很冷的。冰能结两尺多厚。咱们多买些木棉,每人做件棉衣穿吧?”
林满堂点头,问价格。
小贩笑道,“看您实在,每斤十八文。”
李秀琴咋舌,“这么贵?”
小贩苦着脸,“哎哟,这位大姐,就这还贵啊。咱这北方长不了木棉,我这可是大老远从南方运过来的。也就挣个辛苦钱而已。”
林满堂手揉了揉木棉,“这样吧,一斤十七文。我要五十斤。”
小贩大惊,居然遇到个大主顾。
李秀琴瞪圆眼睛,“买这么多?”
林满堂算给她听,“咱们做完棉衣,还得做棉鞋。家里棉被也该换两床新的了。再加上我娘,还有岳父岳母那边也得送八斤。”
这么一算五十斤倒是将将够。
林满堂与小贩讨价半天,最终以十七文的单价,要了五十斤木棉。
买好的木棉抬到关屠夫的车上。然后三人开始办正事。
从头走到尾,看到卖水果就到摊前买下一个果子。尝过是甜的,林满堂就会多买。
一圈逛下来,三人已经买了整整一麻袋水果。
不过数量虽多,品种却不多,只有梨子,桃子,柿子,山楂这四样。
林满堂笑道,“有两家不打算再种梨树和山楂,明儿我就找人跟我一块去挖。桃子和柿子,人家不卖。”
林晓觉得种类太少了,“爹,咱们要不要去县城看看?”
林满堂一怔,李秀琴笑道,“是啊,等种完小麦,移栽完梨树和山楂,咱们去县城看看吧。这边布太厚了,咱们去县城买些柔软的细麻做外衣。”
原身的衣服太过粗糙,李秀琴直到现在都觉得不舒服。可是谁让家里缺钱呢,她也只能先忍着。
她忍得了粗布,却受不了冻。
刚逛了一圈,没看到有卖成衣的,要不然她还真不想现在就进城。
林满堂觉得现在就买新衣服太招眼了,“进城可以,但是还是别买新衣服了。咱们把木棉塞进旧衣服就行。”
李秀琴知道他在担心什么,“那衣服太粗糙了。没事儿,我在棉袄外面套一件罩衣。不会让人看出来的。”
林满堂想想也行,便也没再反对。
买完东西,林满堂又去买了些麦种。因为他家是沙土地,土壤保水能力相对于比较差,一亩地要播25斤到30斤的种子才可以。
林满堂便买了一百五十斤。
林满堂扛着麦种,李秀琴和林晓抬着一袋水果到关屠夫那边,对方看到他们,笑道,“买这么多果子啊?”
林满堂笑了,“吃不完放地窖里,留着明年吃。”
关屠夫点了点头,“是啊,等入了冬,孩子没什么好吃的,留些果子也能甜甜嘴儿。”
等关屠夫将猪肉卖完,一家三口搭着他家的车一块回了村子。
回村后,林满堂去地里撒种,李秀琴则把自己前世见过的花样画给女儿看,让女儿帮忙完善。
花饰不像家具,需要画得很精细,炭笔太软,根本画不了,林晓便找了一只鹅毛当笔,蘸着墨汁一点一点勾勒。
她画出来的发饰图案比李秀琴的好看多了。
画了数十张后,李秀琴琢磨怎么用它挣钱。
林晓提了个建议,“娘,反正你也不会做。不如找村里手艺好的人帮忙,然后给她们工钱。”
李秀琴想了想,决定接受女儿的提议。
她去老宅找大嫂,想跟她打听村里谁针线活最好,却不想刘翠花根本不在家。
林老太站在门口,“你有事找她?啥事啊?”
李秀琴没奈何,笑问,“娘,咱们村谁针线活最好啊?”
林老太狐疑地看着她,“你问这个做什么?”
以婆婆这性子,要是知道自己找人做头饰,少不得骂她败家。李秀琴为了耳根子清净,信口胡诌,“这不是晓晓已经七岁了嘛,您也知道我手艺不太好,我就想找人教她。名师出高徒嘛。”
这话倒也在理,林老太当即就道,“咱们村针线活最好的就属村长她闺女,那绣活是真的好。听说她绣的帕子一个就能挣二钱银子呢。要不然你提些东西去他们家,让她教教晓晓呗。反正她俩年龄不大,兴许人家真能教。”
李秀琴一听让女儿学这个,就不乐意了。是,她承认刺绣挺好看的。可那玩意多费眼睛啊。搞不好,等年纪大了,就成瞎子。
想当初为了不让女儿近视,她和相公费了多大的力气,叮嘱女儿坐姿。
她又怎么可能明知道那刺绣伤眼睛,还让女儿学呢。
她拧眉,“刺绣太难了,晓晓连针都没拿过,冒冒然就学刺绣不适合。娘,还有其他人吗?”
林老太一想也是,还没学会走就先跑,那不得摔跟头啊,她细想了下,“那就是村长的侄女桂香了。她娘以前是个绣娘,她那绣活才是一绝呐。”
说到这里,她又暗暗羡慕,“也因为她有这手艺,哪怕她没爹,将来照样能嫁进刘家村。你呀,只要教会晓晓这门手艺,将来她到了婆家,也没人敢拿捏她,准保错不了。”
这才是亲奶奶说的话,虽然她不可能让女儿学这个,但是李秀琴心里还是暖暖和和的,她记在心里,跟林老太扯了几句,就告辞离开了。
她回了自己家取了布,林晓一个人在家闲着无聊,闹着也要去,李秀琴便牵着女儿的手一起去了村长家。
桂香娘改嫁后,村长就将桂香接到她家。桂香凭着自己的手艺,每天做绣活,在村长家过得还算不错。
李秀琴把自己的来意说了,村长媳妇当即迎她进来,“你呀,别这么客气,咱们都是一个村子,你家里忙,以后有需要只管来找桂香。”
李秀琴应了,进了屋,她才知道桂香只是个十岁的小丫头。
在前世,这个年纪的丫头只能算是小学生,没想到人家居然都会做衣服了。
这也太能耐了吧?
桂香和春娘坐在堂屋做绣活,两人见客人登门,站起来打招呼。
村长媳妇招呼李秀琴看两个孩子的绣活,特别骄傲道,“这俩孩子也不爱出去玩。平时在家没事就做绣活,挣些体已钱。”
两个绣样刚起个头,还没有成形,但李秀琴还是夸赞了几句,两个小丫头羞得满脸通红。
村长媳妇招呼李秀琴坐下,两人聊了一会儿家常。林晓乖乖巧巧站在边上。
闲聊几句,李秀琴步入正题,“大姐,你应该也听说我家男人为了养猪到处跟人借钱的事了吧?”
村长媳妇点点头,“是啊。”
李秀琴重重叹了口气,“夏天咱家卖凉粉挣了些钱,他就以为自己了不得,闹着非要养猪。十头牛都拉不住。为了养猪,他把全家借了个遍。多少人劝他,他就是不听。哎,家里刚盖了房子,他又在外头拉外债,真是愁死我了。”
村长媳妇少不得宽慰她几句,“也不能这么说。养猪虽然挣不着大钱,但是养好了也能挣些小钱。最重要的是他肯干。”
李秀琴像是被她这话安慰到了似的,“是啊,我也只能这么想了。”她解开包袱,从里面取出几块布,“这不,我跟闺女在家里琢磨想做个新头花挣点钱好贴补家用。可是你也知道我们不擅长针线活,我这不就来找桂香和春娘了嘛。”
村长媳妇呆了呆,合着这两口子都不靠谱。
这新头花是那么好想的吗?再说了,这新头花要是挣不着钱,可咋整?
李秀琴似是猜到她所想,“我也不让两个孩子白帮忙。我给她们工钱,每人每天按照五十文。您看怎么样?”
村长媳妇倒吸一口凉气,这工钱可不低啊。
桂香和春娘也齐齐回过头来,很是心动的样子。
村长媳妇试探道,“这要是卖不出去,怎么整?”
“没事儿,卖不出去,我就自己戴嘛。”李秀琴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村长媳妇放心了,“那行,你告诉两个孩子吧,看看这新头花怎么做。”
李秀琴把女儿画的图拿出一张给她们看,“你们看看会不会做?”
这图没有颜色,但是线条流畅,花朵逼真,花样娇艳精致,又很特别,让人一看就很喜欢。
就连村长媳妇都看呆了,“哎呀,这图谁画的?怎么这么好看?”
李秀琴看着女儿笑道,“我女儿瞎画的。”
村长媳妇拉着林晓的手,立刻赞不绝口,“哎哟,晓晓居然有这本事,将来能当个小才女呢。”
林晓羞得小脸通红。
李秀琴谦虚道,“都是农村姑娘,啥才不才女的。胡乱画画呗。”
她看着两个小姑娘,“怎么样?能做出来吗?”
春娘从未做过头花,摇了摇头。
桂香眼睛直勾勾看着画样,掐着手指,好半天才点了下头,“我试试看吧。”
李秀琴便将布料交给桂香,让她自由发挥。
小姑娘动作麻利,很快便裁好了小块,然后穿针引线,手指灵动,很快做好一个小花朵。
这花朵与图样上的一模一样。接着她又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好几个,然后缝制在同一块布上。
完全绽放的花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叶子,流苏坠子,搭配在一起,就好像折了一枝盛开的花枝。
几人都看呆了,“这也太好看了吧?”
李秀琴看着这画也很满意,这花式还原了十成十,这姑娘可真是个天才。
李秀琴笑道,“就是这样,你先紧着这里的布做。能做几个就做几个。做好了,我来拿。”
桂香点了下头。
李秀琴要回家做饭,林晓不急着走,“娘,我想留在这儿看她们怎么做。”
李秀琴揉揉她脑袋,“行。”
等李秀琴离开了,林晓凑到桂香面前,看她动作熟练缝制花朵,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桂香姐,你好厉害啊!”
桂香耳朵羞得通红,抬头瞧了她一眼,又继续手上的动作。
村长媳妇笑道,“你要是喜欢,也可以过来跟你桂香姐学。将来也能给你爹娘一人做身衣服。”
林晓认真想了下,老实摇头,“我不行。我一拿针,手就抖。”
虽然她现在胖了一点,但是之前亏损得太厉害,手时不时还是会抖一下。
刺绣这种精细活,她根本干不了。
她说的是事实,但村长媳妇被她这憨傻的样子逗得忍俊不禁,“你这孩子太实诚了。这话可不能漏出去,要不然以后可找不到婆家了。”
林晓想说她才不要那么早就找婆家呢。又觉得不能拂了人家的好意,便点头应了两声。
春娘在边上认认真真绣花,林晓这个土包子,又瞧直了眼,“春娘,你真棒!”
春娘面皮薄,听她夸自己,心里美,面上也带了几分笑意,“我平时在家做绣活,你做什么呀?”
林晓坐到她边上,“到处玩。”
她把前阵子上山摘野果的事儿说了。
春娘听得出神。她娘从小就叮嘱她,她的手是拿针的,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么好玩的事儿,她可从未有过。
她心里羡慕,也知道她娘不可能同意她上山摘野果,便让林晓多说些。
林晓滔滔不绝把外面好玩的事情讲给她听,春娘眼睛亮晶晶,就连桂香都竖着耳朵,听着外面的趣事。
村长媳妇轻声咳了咳,林晓讪讪住了嘴,春娘忙收起心神,低头继续绣花。
村长媳妇见女儿心思不在绣活上,便道,“你这一边干活一边说话,回头戳破手指就不好了。你歇会儿吧。好好陪晓晓讲话。”
春娘眼睛亮了下,翘起唇角,放下针线,帮桂香裁布,边听林晓讲外面的事儿。
林晓也在旁边帮忙,三个孩子一边做头花,一边聊天,没一会儿,三人就熟悉起来。
林晓问她们,“你们天天闷在家里做绣活,不无聊吗?”
春娘趁她娘不注意,悄悄点了下头,桂香却摇头,“不无聊啊。做绣活可以挣钱,将来有大用的。”
说完,耳朵都红了。
林晓心里惊叹,这古代姑娘可真早熟。
作者有话要说: 棉花在汉朝才被引入到我国,在《尚书》中就有记载,海南岛的部落向汉武帝进贡棉花,因为棉花柔软御寒,成为了贵族的专享,他们制作成为一种叫做白叠子的衣物用来御寒,但是却远远没有推广种植。
直到唐朝,棉花才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大范围种植,但是却远远没能达到供应大部分百姓所需,那时候的棉衣仍然是士族才可以享有,到了明朝,棉花经过不断的改良,产量逐渐变高,朱元璋大力推广下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才作为最平常的御寒衣物走入寻常百姓家。
本文故事背景在南北朝开始前都一样,后面就全变了样。良国时间线相当于是宋朝,但是许多背景都是我自己私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