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三卷天启大帝 第一百三十章 新的开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章

在皇帝的一整套旨在充盈国库的新政施政纲领中,还有恢复一条鞭法乃至摊丁入亩的政策以及削减宗亲奉养的政策,但是从丈量天下田亩以及增加商税这两条消息公布出去以后,群臣的反应来看,这两条政策还是不要过早暴露为好!

现在的皇帝还远未到张居正或者雍正那般对国家拥有绝对掌控力的地步!

皇帝兴许牢牢地把持着兵权!

但是在政治上,皇帝并没有一个坚实的班底,他的政令往往出了京城就不好使了!

张居正之所以能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因为张居正宦海沉浮几十年,早已在官场跟士林培养了一大批有能力又足够忠诚的门生故吏帮助他落实一项项新政!

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够推行新政,一来是因为他皇帝的独尊身份,二来也得益于他在潜邸之时已经网罗了足够优秀也足够忠心的大批能臣武将!

可皇帝有什么呢?

首先他几乎没有潜邸期,只临时拼凑了田弘遇跟徐光启两个人。

其次,皇帝过于年轻,以至于没有足够的威望令天下归心。

事实上当年成祖皇帝靖难成功之后,跟方孝儒讲过的那句话十分有道理——国赖长君。国家依赖年长的君王统御!

这是一个十分自然的道理,只有具备足够阅历的人才能更好的治理国政,不是吗?

特别是在明朝这个注重孝道,讲求资历的文化大背景下,嘴上没有几根毛,那里好意思站出来发表意见?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皇帝在政治上没有足够的威信,更没有坚实的根基!

大明朝党争太厉害了,皇帝只能疲于应对,勉强能够令他们相互制衡,维持住朝局的稳定,已属不易,想要破除党争的局面,又谈何容易?非有十年八年的苦功,是难以扭转这股党争的颓势的。

皇帝沉默半晌,他终于醒悟,就像掌控兵权需要一群忠心耿耿的将领一样,想要玩转朝堂,自己也必须培养一支效忠于自己并且具备足够能力的班底!

不过,在官场上培养班底可不容易,跟军队里杀敌立功不同,官场是讲求资历的!

皇帝面沉似水,他觉得自己太过于孤单无助,似乎举世皆敌。

皇帝在向群臣倾诉过开放海禁跟丈量天下田亩的意图之后,见群臣意兴阑珊,拥护者、响应者寥寥,便聪明的转移了话题,没有继续将剩余的新政内容一并抖搂出来。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年是不是逢科考年?有春闱?”

叶向高忙道:“回皇上,今年是天启二年,照例恩科会试,礼部这些天一直都在筹备这件事,现在距离会试首场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现如今京城之中可谓是才子荟萃,来自两京南北直隶一十三省的举子们都赶到了京城,期盼着入仕为官,替皇上分忧,替朝廷解难。”

皇帝点了点头,说道:“往年会试都考些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总之都是些八股取士的老套路,今年是朕登基以来,头一遭科考,朕想搞出点儿新意来。”顿了顿,皇帝点了徐光启的名字,说道:“徐阁老负责出三套试卷!一则名曰农科,一则名曰兵科,一则名曰算科。此二者与八股文章考考经义歌赋不同,无论是农科试卷还是兵科、算科试卷,都要出一百道题目!令举子们像策问那样解释难题,而非仅仅阐明四书五经中的大道理。当然,众爱卿跟天下士子也无需担忧,这三科成绩,仅供参考,不录入最终成绩。但这三科成绩优异者,朕将会在殿试中宴请他们。”

一是激起千层浪,皇帝总能用他的异想天开震惊文武群臣!

历朝历代对于科举考试都是极为重视的,特别是明代文官集团势力膨胀的大背景下,对于科举考试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以往的科举考试都是选举法中名列出来的八股取士,考的是文章,是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历来都是一字不改,奉若圭臬的制度,到了皇帝这儿,却是一拍脑袋给改了!

群臣纷纷上奏表示反对,皆称八股取士乃祖宗之法,不可更改,更何况科考之重要性关乎朝廷的安危,社稷的倾颓,怎可贸然更改。

皇帝满脸的不耐烦,他摆了摆手,喝道:“朕也未曾改弦更张!不都已经说的很明了了吗?农科、兵科、算科并不录入最终成绩!举子们之前准备的经义典籍照常使用就是,八股取士朕也没说要改!一切照旧!只是让士子们多考三科罢了。”

面对皇帝的解释,群臣不以为然,皇帝的花花肠子骗骗老百姓兴许还可以,但是养心殿里都是些老狐狸,他们要么是内阁重臣,要么是兵部要员,要么是宗亲勋贵,都是些见过大场面的人,心眼比谁都多。

皇帝说的好像真的风轻云淡一般,但群臣敏锐的捕捉到皇帝谈话中的重点——但这三科成绩优异者,朕将会在殿试中宴请他们。

什么样的举子能够在皇宫内觐见天子?

答案:贡士

也就是通过会试考试的举子。

这类人有多少?一般都是一百来个——每三年才从全国范围内考上来一百来个名额!

这是多么珍贵的机会!

能够参与殿试比什么都重要!

皇帝表面上看似对原来的科举考试,八股取士一字未改,但实则已经对科举考试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革新!

群臣虽然尚不能遇见这种改革的后果,但是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什么都不动,什么都不改对他们才最有利,动了,改了,他们的地位跟权势也势必会随之大变!

徐光启!

沉寂了一年之久,徐光启又一次成为了整个朝野上下瞩目的焦点!

皇帝将拟制三科试卷的大权交给了徐光启,也就等于将殿试的入场券批量交给徐光启代理,按照腹黑一点儿的看法,现如今的徐光启有着任意推举贡士的权利,因为试卷都是他出的!他只需漏漏题,就会有许多徐光启的门生轻松的进入殿试!

莫非皇帝是在给徐光启积累政治资源,搭建班底?

这种念头最先浮现在内阁重臣们的心里,对于这些重臣们来说,天底下没太多的事情值得引起他的侧目,但这件事却足以令他们提高警惕。

历朝历代都有一个规律——在士林中德高望重之辈,往往能够轻而易举的攫取国家的权位。明朝更是如此,几乎每一位内阁首辅都是士林中身负雅望之人,而从万历朝以来,频频更迭的首辅,又都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士林的敬仰。

说一千道一万,江山社稷最终还是交由他们这些士子,知识分子去治理!

所以谁赢得了知识分子们的心,谁就能做大做强!

而现在徐光启获得了这样一次机遇。

徐光启缓缓跪倒在地,口称领旨,他面无表情,眉眼低垂,看不出喜悲。皇帝见状,欣慰的点了点头,看来一年多的历练令徐光启长进了不少。

这一年多来因为“泰西书院”的风波,几乎令徐光启站在了天下士子的对立面,站在了儒家学术的对立面!

但是经过一年多的辩论、宣传,徐光启那一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正在一步步的令越来越多开明的士大夫团结到徐光启身边。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投机倒把之徒,毕竟徐光启独得皇帝眷顾,宠命优渥的现实也是举世皆知。抱住了徐光启的大腿,也就等于接近了皇帝,接近了这个帝国最大的权柄。

皇帝又吩咐了许多关于今年春闱的事情以后,才缓缓道出了群臣们最关心的事情,这件事的道出,也表示着皇帝累了,议事结束。

皇帝说道:“关于熊廷弼的去留,卿等不必在上折子来了。还是那句话,熊廷弼虽然丢失了广宁城,但他也尽力了,他重创了建州叛军!歼敌数万,朕非但不会责怪他,还要奖赏他,夸赞他,升他的官,加他的爵!”

皇帝将话题重新拉回熊廷弼的身上,这也是今天议事的最重要的主题,但是皇帝一直憋着没有提,反而扯了一大堆的国政、新政,将议事时间无限拉长,直到了大家伙都站累了,听倦了的时候才鸡贼的讲出来,想要一笔带过,最大程度的减轻来自群臣的反对压力。

群臣自然不满,但皇帝的态度也在意料之中。

皇帝不是崇祯帝,总是出了事情就责备下属,将所有罪过都推卸到下属头上,总之就是皇帝统领全局很英明,只怪下属办事不力。所以崇祯帝在十七年的执政生涯里头,砍杀了十数位督师级别的高官以及上百位尚书、巡抚一级别的枢臣、抚臣。

这个战绩比八旗兵还要显赫。

所有总有些人说,大明朝不是被皇太极或者多尔衮打下来的,而是被崇祯皇帝给霍霍干净的。

崇祯皇帝太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从来也不检讨自己的过错,出了事就甩锅给臣子,如此行事,还有谁忠心替他卖命?

这就是领导艺术的差距。

皇帝难道真的喜欢熊廷弼?

广宁惨败前,皇帝或许真的对熊廷弼另眼相待,但都已经是过去式了!

大明皇宫从来不是不透风的墙,里头早就传出皇帝对熊廷弼咬牙切齿的声音,传闻,皇帝在得到广宁惨败的消息之后,立即将熊廷弼跟杨镐、袁应泰划归为一类,还暴怒的将乾清宫里的坛坛罐罐打砸了个干净。

皇帝的确已经开始厌恶熊廷弼了,但就像刚才皇帝在养心殿内说的那样,皇帝至少在表面上要力挺熊廷弼!

不为别的,就为一个美名。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曹操心里会不心痛?会不滴血?

曹操恐怕早就捶胸顿足,恨不得立即将关羽大卸八块了。但是曹操没有那么做,他克制住了自己的愤怒,向天下人展示了自己的胸怀,以及礼贤下士,爱惜人才的雄心!

有了关羽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曹操的美名可谓是被天下传颂,自那以后,不知道有多少能臣猛将投效到曹操门下!

这些能臣猛将图个啥?

图的不就是一个好老板吗?

放关羽走,不计较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罪过,就是曹操最好的形象经营!

皇帝向来擅长经营自己的形象,譬如生活节俭,有汉文帝之风云云,当然跟曹操一样,都是些面子工程。

现如今皇帝咬牙力挺熊廷弼也是一个道理,不过就是曹操的故智罢了。

千金市马骨,赢得下属们的忠心,打消他们的顾虑罢了。

“你看,熊廷弼犯了那么大的错,皇上都能原谅他,日后我们若是为皇上办事,皇上也一定不会计较我们的小过错。”

“是啊,今上的胸怀还真是博大,真羡慕那些被今上信任的臣子,想想徐光启吧,似乎但凡被皇上信任的臣子,无论犯下多大的过错,皇上都会袒护他们,甚至不惜跟整个朝堂翻脸!”

“做臣子的此生能遇到这样一位恩主,九死也无憾了。”

存有这种心思的人不在少数,假如在经过京报馆那么一宣传,那么皇帝此举非但不会给天下人留下一个被奸佞蛊惑的昏君形象,反而会彰显出敢担当,有胸怀的明君圣主的气度!

皇帝仍旧我行我素,对于群臣的反对声浪不管不顾,他向来如此,认定了的事情,人家越是劝说反对,他的心就越坚定。

不过很快,皇帝就露出马脚,因为他虽然褒奖了熊廷弼,但那都是名誉上的,口头上的,可接下来他命令内阁跟兵部,颁布诏令跟军令,让熊廷弼退居二线,改令龙骧军督师王象乾总揽关外的军政民政一切事宜。

这是一手堪称经典的明升暗降。

当然,此也可视作皇帝的一种妥协,向朝堂上反对声浪的一种妥协。

政治本就是相互妥协的一种游戏。

皇帝非但擅长经营形象,而且善于做出妥协。他非但能够跟群臣妥协,必要的时候,还会跟努尔哈赤妥协!

假如三五年之后,同努尔哈赤决战的时候,大明再次败北,那么皇帝就不得不选择跟努尔哈赤妥协,签订城下之盟了。

皇帝不会为了颜面,去选择跟关外的那支军队玉石俱焚!

皇帝摆了摆手在下达最后一道军令后,便驱散了群臣,而这最后一道军令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诏令天下义士援辽。

援辽是从万历朝便开始做的事情,但是以往的数次援辽都是征调边军或者内地驻军赶赴辽东作战,但是这一次皇帝并没有下达类似的诏令,反而勒令兵部不可再从边军或者内地诸省诸军中抽调兵勇。这次援辽,皇帝只要文臣武将!

这道诏令上写的也很明了:诏令天下义士援辽!而非兵马。

关外经过广宁城一场大战之后,短时间内不会再爆发大规模战役,依靠关外的龙骧军以及那些残兵败将,以足以应付局面,再抽调人马,只是靡费钱粮兵饷而已。

但能人义士就不同了,关外从来不缺兵马,缺的是能用的兵马,能征善战的兵马!只有召集足够多的能人义士,才能令关外的兵马重拾信心,再次跟八旗兵较量一场。

当然了,能人义士这四个字并没有刻在人的脑门上,所以这道诏令并非是指向性的,并没点名,而是一道鼓励天下义士积极动员,赶赴辽东,保家卫国的诏令。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英雄,特别是在国难关头!

自打皇帝的诏令通过各种形式广布天下之后,许多忧国忧民的奇人异士便纷纷收拾行囊赶赴辽东,其中就有自付身负大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

袁崇焕早早来到京师,开始找门路,递拜谒以及吹牛皮。

生存在明末这个嘴炮帝国的大背景下,“圆嘟嘟”似乎很早就将自己的嘴炮本领点到了满级,他在拜谒数位师长、重臣的时候,放下豪言壮语道:“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口才应该很好,入京不过数日,便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御史候恂。候恂是个在官场士林很有声望的人,虽然官阶不高,但是能量极大,算是天启朝言官们的几个首领之一。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就是东林党人。

虽然经过皇帝的霹雳手段,东林党人的势力已经大不如泰昌朝那般“众正盈朝”的地步,但作为曾经的第一大党,东林党在民间跟庙堂之上仍旧拥有海量的能量。

在候恂的运作下,袁崇焕的名字很快便响彻了整个京城官场。

袁崇焕的确有两把刷子,至少纸上谈兵的功夫是折服了许多接见他的文武群臣。于是乎,在候恂的领衔下,东林党人纷纷上折子举荐袁崇焕。

令人欣喜的是,向来对东林党不假辞色的皇帝这一次出奇的赏脸,竟然接纳了候恂的意见,赏给袁崇焕一个兵备俭事的官,这可是个四品大官,算是一个小军区的最高首长了。从知县到兵备俭事一步到位,足见皇帝对袁崇焕也是相当重视。

另外一个好消息是皇帝点名要见一见袁崇焕,这可是东林党经历了一年多政治冷遇期后,皇帝第一次提出要会见东林党人的意思!

虽然袁崇焕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过自己的东林党人身份,但东林党人已经通过候恂默认了袁崇焕的东林党身份。

“现在皇上最看重的就是懂得兵略的人才,这个袁崇焕或许可以令皇上重拾对我等东林君子的信心!”一个老东林激动的呐喊道。

袁崇焕容光焕发,觉得自己终于等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此次面圣定要向皇上阐明自己的平辽伟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玄尘道途信息全知者反叛的大魔王终末忍界盖世双谐五胡之血时代绝对一番你老婆掉了我只有两千五百岁奸夫是皇帝
相邻小说
万历恶霸地主万历三朝万历四十六年李富贵修仙传抗日之浮空基地天庭地府微信群东京灵探魔君再就业日常女配沉迷科学[快穿]异时空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