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愤怒不是没原因的,尽管他也知道,他们提出来的回复原有海峡殖民地的要求有些过分。作为他们的交换条件,给华夏马六甲四大港口的补给权和支持华夏对法属印度支那的实际控制权,这两点几乎都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马六甲四大港口的补给权,付出了生命和鲜血代价的华夏有,可什么也没付出的美国和法国等等欧美国家也同样享有。至于法属印度支那的实际控制权那就更扯淡了,不说那是属于人家法国的前主权,英国根本没这个资格来做好人,真要大家都不同意,不管法国还是英国,真有能力在华夏手里把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再夺回来么?所以,英国开出的这两个交换条件,本身就毫无诚意可言。
只是在丘吉尔眼里,大英帝国的尊严依然要维护,尽管他们现在连本土都丢了,能不能回去还两说。可老牌列强的惯性思维,使他到目前也摆不正华夏在如今世界的格局中的真正位置,依然停留在华夏只要稍加威胁,再给点微不足道的好处,只要面子上光鲜就能对付过去的老观念上。
而华夏看似软弱的答应移交却是似软实硬。同样一句话,同样几个字,由于次序的不同,意思也完全不同。撤军移交和移交撤军,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前一种是服软,后一种就是示威了,就差点着丘吉尔的鼻子,嘲笑他的英国军队无能和不堪一击。摆明态度就是:你要,我给你,可你守的住吗?就你们那些军队是日本人的对手吗?拿去吧,哭鼻子别来求我们再帮你。摆明了接下去要站在一旁看英国人的笑话!
丘吉尔看明白了这点,还怎么能不愤怒?这还是盟友吗?作为盟国有这样的吗?可他忘了,在他强硬要求华夏把光复了的海峡殖民地交还英国时,他的行为又何尝把华夏作为一个盟友看待了?可即便是个政治家,人性的一些弱点依然无法克服,不能免俗。他只看到了自己的委屈,却看不到别人的委屈。
等到冷静下来的丘吉尔意识到自己的失策,试图把这件事冷处理,先搁置一段时间再说时,华夏却逼了上来。华夏外交委员会在国联例会上,正式向英国方面提出,要求英国如果要继续接管原海峡殖民地,那必须在一个月内与华夏进行交接,华夏国防军要撤军了。如果英国方面不来办理交接,那华夏将视为英国自己主动放弃了他们对原海峡殖民地的主张。
当着国联四十多个国家代表的面,华夏把英国人逼到了墙角。接管?不说在一个月内能输送多少兵员到这些区域,就算华夏再给宽限一些时间,让英国从容调派兵力驻守这些地区,可调过去的部队守得住吗?之前同样占据地利,修建了坚固的永久工事,却被远道而来的日本人以少胜多,打得英国守军丢盔卸甲,十余万英印澳联军现在还呆在日本人的战俘营里。现在,接管一个被打得稀烂,没有一座像样的工事的地域,加上一帮新招募的新兵蛋子组建起来的军队。对手日本人却不再是劳师远征了,他们在不远的菲律宾和和加里曼丹岛上的驻军数量,远超当时日军进攻东南亚初期时的规模。此消彼长,只要华夏袖手旁观,结局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凄惨景象,现在就能想象得到。
放弃吗?若只是一个海峡殖民地倒也罢了,可边还有的爪哇岛、加里曼丹岛、苏拉维西岛和澳大利亚,此例一开,这些地方怎么办?难道都交给华夏人吗?这怎么能行呢?丘吉尔后悔了,他后悔自己过于急切。虽然华夏夺回了马来半岛、新加坡和苏门答腊岛,可日本军队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打击,仅仅损失了三个师团不满十万的兵力。他应该耐着性子,等到华夏把日本在东南亚的势力基本清扫干净再开口。此刻他还不知道,驻守马来半岛的日军第五师团已经被放掉了,日军真正损失不过两个师团而已。
在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进行了一番紧急磋商之后,英国正式给了华夏答复,这事英国政府要进行评估,同时需要经过英国上院和下院的共同批准,所以,一个月肯定是来不及做出反应的,而且调动兵力,没有英国国会上院和下院的批准,也是做不到的,希望华夏再多给一些时间。英国人厚着脸皮用上了“拖”字诀。于此同时,美国政府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名向太平洋战区和华夏军事委员会发来公函,要求华夏尽快确立隶属太平洋战区的作战部队序列,遏制住日军在太平洋上的猖狂。
丘吉尔和罗斯福打的主意就是要让华夏尽早与日本全面开战。他们觉得,只要华夏和日本一旦全面开战,到时,即便华夏想袖手旁观都不可能了。因为到那时候,就算华夏人不去打日本人,日本人也会去打华夏人。只要这个局面一形成,英国人接管了海峡殖民地之后,华夏人也无法真的再袖手旁观。在这个衡量中,罗斯福尽管心里也不赞成让英国恢复对海峡殖民地的统治,可相比要促使华夏与日本的全面开战来说,后者显然比前者更重要。因为只有华夏与日本真正的全面的发生战争,才能让华夏军队拖住日本军队,使美国的西海岸免遭日军的骚扰,让美国人腾出手来潜心恢复军力,积蓄力量重返太平洋。
“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玩什么聊斋啊!”就如这句话一样,英国和美国的这点小伎俩自然瞒不过华夏的徐树铮、胡汉民、汪兆铭这帮老狐狸,同样也没瞒过杨寰宇这只小狐狸。这些时间里,杨寰宇心里就在盘算这些事了,迟迟不批准太平洋战区的作战序列,打定的主意就是不忙和日本进行全面战争。
对于美国人的催促,杨寰宇用一句话顶了回去。“华夏国防军的海军成军的时日尚短,现在在南海海域和东南亚一带的第二舰队、第四舰队,以及在印度洋的第五舰队和第六舰队已经是华夏海军能够作战的全部海军力量了,其它舰队虽然已经组建,但缺少训练,目前还无法上战场,除非华夏本土受到攻击,否则华夏不会不负责任的让未经训练的战士,去战场上送死。杨寰宇的意思也就是说,隶属太平洋战区的新舰队刚刚组建,要训练合格才能出海作战。所以,不是华夏不想确定太平洋战区的作战序列,而是无兵可调。这个回答把美国人噎的不轻,在大战爆发后,现在的美国由于之前国会不批准美国参战,所以美国也没有征兵扩军。现在征召的士兵大多数是新兵,但也派上了战场。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现在美国本土遭受了袭击。可华夏本土没有受到攻击啊,总不能让别人白白牺牲生命来助人为乐吧,这好像怎么说都有点说不过去。
至于英国人采取的拖字诀,杨寰宇干脆就无视了。他一面指示韦昌迪和徐源泉加紧帮助黄阿水训练军队,协助黄阿水稳固政权,一面要求韦昌迪尽快在苏门答腊岛上也找出一个合适的人选组建政权。至于新加坡,杨寰宇直接高调宣布新加坡成立特别行政区,委任第四集团军司令官徐源泉上将为第一任新加坡总督。同时,杨寰宇秘密下令,再次祭出他的拿手好戏,秘密移民。他要让新控制的法属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新加坡也成为华人占据多数的地区,为今后做准备。
这一次,英国和美国对华夏的行为都没做出什么反应,除了英国政府给华夏外交部发来一份抗议,重申了一下英国对新加坡的宗主权之外,对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只字未提。甚至在加拿大和美国的报纸上,对这些消息都鲜有报道。做出了一副视而不见的架势。战火纷飞的东南亚,一瞬间冷了下来,华夏和日本之间,剑拔弩张的氛围消失的无影无踪。甚至连美国的西海岸,日本海军的袭击次数也大为减少。
看似平静的局势下,暗流汹涌。日本人利用与华夏达成的默契,秘密的在积蓄力量准备他们的南下计划,调兵遣将的准备发起对南美洲的进攻。在欧洲,希特勒在占领英国本土后,也实现了他对法国人做出的承诺,把占领区的行政权力交还给了法国的维希政府,只是他没有撤军,在大西洋沿岸的重要港口地区依然驻扎着军队,只是名义改变了,成为协助法国防守,保证法国的中立地位。他也开始准备他的进攻苏俄的计划。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这一轮的博弈中,吃亏最大的是自由法国。因为在法国本土的法国人,突然发现他们可以就此避开战争,而德国之所以还在法国驻军,他们把罪魁祸首归结到了自由法国头上,他们相信,若是没有自由法国这些坏家伙,法国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中立国,德国也就自然而然的会撤军。现在,正因为有了自由法国这些人,才导致德国要控制大西洋沿岸的港口。自由法国的这些人才是让法国无法恢复完全主权的祸根。之前大家眼里的叛国者贝当元帅,突然间再次成了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贝当元帅不计个人得失的伟大行为,使法国免遭战乱的进一步破坏。
这样的变化是罗斯福和丘吉尔所意想不到的,但却让希特勒感到欣喜。有了法国在南部做缓冲,有了意大利在地中海沿岸的控制,他可以放心大胆的关注与苏俄的战事,而不必担心后路有失。1940年月,德国军队开始秘密向波兰、芬兰以及罗马尼亚一带集结,联合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芬兰一起,准备向苏俄发起进攻。希特勒决心不再和苏俄虚情假意的叙什么朋友之情了,他要完成他称霸欧洲的宏伟蓝图。
为了实现快速解决掉苏俄的目的,德国的整个进攻计划分为四个方向同时向苏俄发起进攻。在波兰,德国组建了冯·博克元帅率领的由第四集团军、第九集团军、第二坦克集群和第三坦克集群共计四个集团军,十六个军五十个师组成的中央集团军群,计划经斯摩棱斯克,穿越白俄罗斯,目标直指莫斯科。
组建冯·李布元帅率领的由第十六集团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四坦克集群共计三个集团军,八个军二十九个师组成的北方集团军群,计划穿越波罗的海沿岸进攻苏俄北部,目标指向列宁格勒。
组建冯·龙德施泰德元帅率领的由第六集团军、第十一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第一坦克集群、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共计六个集团军,二十二个军六十三个师加十三个旅组成的南方集团军群,其中包含了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斯洛伐克等国参战的十七个师加十二个旅。经乌克兰的基辅向伏尔加河流域进攻,计划占领高加索地区。
此外,在挪威,第二十集团军的二个军五个师和在芬兰的四个师在侧翼协同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同时在中央集团军群后方,还准备了三十个师的预备队。加上空军部队,集结的总兵力高达三百八十万的兵力,四千三百辆坦克和四千四百架飞机。
虽然德军的调动集结是在秘密进行的,但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自然瞒不过有心人。英国和美国先后通过他们的情报机构发现了德军的调动,共同向苏俄提出了警告,但斯大林不相信。在斯大林看来,莫洛托佛与利宾特洛甫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才过去一年多,德国不会这么快就撕毁条约。何况,德军刚刚占领英国,他们更多的注意力应该是防备美英的联合反攻。美国和英国这个警告,显然是藏有阴谋的!他们应该是想让苏俄与德国打起来,然后好趁机发起对英伦三岛的反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