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贯武知道在香港歌手之中,其实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不多,原因其实很简单,市场不允许。
香港人口总数是三百万以上,最多时人口数量六百万以上。而全世界说粤语的人口往高了说,有两亿人口左右,使用汉语的有十多亿人口。不过大部分都在中国内地。而美国人口在两亿以上,最高时在三亿以上。而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人口数量,基本在三十亿以上。
简而言之,也就是欧美歌手的潜在唱片市场,有三十亿人口左右。相对来说,香港歌手的潜在唱片市场,只有十多亿的人口。而提到内地唱片市场,呵呵,大家都懂的刨去内地九成九的潜在市场,香港歌手的潜在唱片市场,只剩几千万人口。
而这几千万人口,又大都分布在东南亚。相比欧美体制健全购买力旺盛的唱片市场,东南亚唱片市场无疑是比较贫弱的。欧美市场中可能每三百人会掏钱买一张唱片,而到了东南亚可能一千人中才会有一张销量。再对比上那差距庞大的人口基数,欧美顶尖歌手唱片卖不过千万都不幸福,港台歌手卖过百万张就要欢天喜地了。
欧美白金唱片是以一百万张为界限。相比起来香港歌手的白金唱片,是以五万张为界限。呜呜相差了整整二十倍啊。
在美国因为唱片潜在市场很大,有数亿人口的数量。所谓人上一百,千奇百怪。而数亿人口在口味上,是毕业有很大的不同。有喜欢乡村音乐的。有喜欢福音唱片的。有喜欢摇滚的。有喜欢爵士的,有喜欢朋克的同样风格方面,有喜欢保守的,有喜欢放1荡的,有喜欢性1感的,有喜欢纯情的,有喜欢癫狂的,也有喜欢温柔的
总之因为人口基数摆在那里。所以任何一种类型的,任何一种风格的歌手,都会有很多喜欢自己的歌迷。而正因为有了这很多喜欢他的歌迷,才让他能够继续以音乐为伍,继续发扬自己的风格,继续推出自己的唱片。艺术也是需要一定物质来支持的,否则再有才华的歌手,也早就会被饿死了。
而美国各地举办的行行色色的音乐会歌唱比赛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等等等,也为歌手提供了舞台与宣传的渠道,所以如果歌手真的有才华。并且渴望成名,就不会被永远埋没。这就是欧美唱片市场之所以人才辈出的原因。
而香港总人口不过几百万。如果歌手不迎合大众的口味,基本上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这就直接决定了在香港只能有主流音乐,而类似摇滚雷鬼朋克等等非主流则市场潜力不大。
其实这也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西方文化强调自我为主,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力凸显出自己的价值。所以歌手做得越夸张,越容易一举成名受人追捧。比如世界瞩目的ladygaga,一次又一次的颠覆人们的三观,说她有开创性也好,说她哗众取宠也好,总而言之,这位话题性一流的女歌手大火特火,在全球唱片市场一片萎靡的情况下,唱片销量依然有数千万张。
再比如乡村小歌后泰勒.斯威夫特,隔三差五就换一个男朋友,换完之后就写歌来纪念。据不完全统计,这位小霉女交过的男朋友超过十九位,而且基本上最长不过半年,最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如果换在东方文化之中,基本上就要被冠以见异思迁之类的字眼。但人家小霉女泰勒依旧火的一塌糊涂,专辑销量同样轻松过百万大关,赚钱赚得一塌糊涂。
而东方文化则强调群体观念,必须要和光同尘,最忌讳的就是枪打出头鸟。想发扬个性,想突出自我,想挑战权威,那就是一个死。
基于这种文化方面的熏陶,东方人的喜好一般都随大众,很容易就追随潮流。比如看到报纸杂志电视台宣传韩流,就一窝蜂的去追韩星;台湾偶像剧风行的那几年,又一窝蜂的去追f4飞轮海五月天;最早时候,上1海滩上映,白围脖大衣成了流行;再后来血疑,幸子头幸子衫;灌篮高手放映的那几年,n年都没有普及开的篮球运动,顿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这种随大流的心里,其实不止表现在追星上,还有一起抢购苹果手机,一起抢购奢侈品,甚至连谁都不看好的黄金也去抢购据调查得知,国人换手机的频率远远高于西方人,而苹果手机主要市场,就是中国大陆。奢侈品市场上主要的的消费大户也是国内土豪;黄金价格大幅下跌,也是中国大妈抢着去抄底,结果全砸手里了。
而与此相反的是,现在即便hddvd蓝光影碟机早就问世许多年,但美国依然还有九千多万户家庭依然使用vhs录影机,而且录影带租赁依然是影像租赁店最大宗的生意。而欧美奢侈品品牌,其实在本国并不受追捧,尤其是lv香奈儿gucci等,都已经成了烂大街的牌子,遭到了高端消费者的遗弃。但好在有中国土豪来接盘,每年数百亿美元的惊人消费能力,依然可以让这些品牌活的相当滋润。
这其实都是从众心理惹的祸,大家都背着名牌包包,自己不背就好像显得不合群。而不合群其实是国人最怕的一件事,连上个厕所都要一起去的国人,如果因为不背名牌包被人隔离,那岂不是要哭死
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小众音乐没有发展的空间。大家都听主流歌曲,你一个人听小众歌,那你就是不合群。大家都说这个歌星唱歌好听,你非说其实某某小众歌手才叫有才华,你就和大家对着干所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就只能和大家一起听流行歌曲。穿流行衣服。看流行电影,说流行的话
而唱片公司出于盈利的考虑,自然也不会推这种非主流的小众唱片。而再喜欢音乐的歌手,如果长期处在不被重视,不被欢迎,而且还要饱受贫苦煎熬的折磨下,也很难再坚持自己的梦想。这也导致香港歌手即便最开始可能玩非主流,如beyond乐队。最后还是免不了要向市场妥协。
香港其实并不是没有好的音乐人,如达明一派,如蓝战士,如太极乐队等等,但是却没有他们生存的土壤。
单立文如果不演电影,内地有多少人知道他还是位摇滚歌手,而且还是黄家驹的好朋友。刘以达如果不是出演那么多周星弛的电影,也没人会注意到这个神神叨叨的梦1遗大师,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
这就是香港乐坛的现实,玩艺术的全都饿死了。玩商业的却活的很。你让这些音乐人怎么办,总不能抱着理想饿死吧
许贯武知道香港歌手与欧美歌手相比。人家是从野地里自生自灭,最终经历千辛万苦长起来的;相比而言,香港歌手更像是从温室里培育的,虽然品相看起来不错,但是大家都知道野生人参和人工栽培的人参的区别。
如果把温拿乐队与张国容等香港歌手带到欧美乐坛来,如果想要成为一线的顶尖歌手,就算排除种族与文化的差异,估计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实话说相比创作俱佳的欧美歌手,香港歌手很少有拿得出手的创作作品,在这一点上甚至不如日本歌手。
滨崎步宇多田光仓木麻衣等等,都是自我创作的歌手,而日本歌坛还有大量实力唱将,他们的唱片销量依然稳稳占据排行榜前列,即使后面不断有青春偶像团体不断冲击,但依然无损他们的至尊地位。
相比较而言,香港一线的歌手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自我创作的歌曲,比如歌坛天后王斐,比如歌神张雪友,比如接任歌神宝座的,负面新闻不断的e神等等,都只是靠着好嗓子和商业化的运作成名而已。
相比起来,第一任歌神许贯杰的歌神头衔,无疑就实至名归的多。他开创了广东歌的流行潮流,创作的鬼马歌曲真实反映了当时工薪阶层的苦难,他虽然最早期模仿猫王和披头四,他虽然是香港大学心理学系毕业,但是他依然能够放下身段,为贫苦大众发声。所以阿sam能够赢得全香港市民的喜爱不是没有原因的。
香港歌手相比欧美歌手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缺点,所以如果想要他们能够成功进军欧美市场,就必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来保驾护航。而许贯武要做的就是为香港歌手铺好路,让他们的征程可以走的更稳健一点。
要不要收购一家唱片公司呢许贯武捏着下巴想道,如果要把温拿张国容等人引进美国市场,一家唱片公司是必须的。而且这家唱片公司还要比较大,人脉关系比较广,同时还需要在美国唱片业比较有声望才可以。这样一出道就可以借不少势头,所谓水涨船高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也要准备妥当,好配合这些歌手做宣传。mtv有线电视网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只是现在mtv还没有创办呢。电台方面,许贯武也不是很懂,所以还需要回头像雷石东咨询一下。至于报纸方面,许贯武所知道的几家报纸都是非卖品,而且美国对报纸管理的比较严格,应该会限制许贯武这个外籍人购买,所以想铺垫好路把香港歌手引过来,还的确是件难事儿。
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许贯武无疑就是一位有心人。所以这件事再难,他也想去做做看。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要做一点有意义有挑战的事情。
当电影事业电视事业投资事业等逐渐步入正轨,许贯武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无事可做。拍电影有七人小组,电视台现在有利孝和,将来会有梁淑仪,天天日报现在有连默生,艺声唱片有郑栋汉caa有迈克尔.奥维兹等人,地产方面有李兆基,有胡应湘,有李家诚
自己现在就算什么都不做,每天坐在家里数钱玩儿,或者坐着私人飞机环球旅行,这些钱也够他十辈子的花用。
但是人这辈子不能总是吃喝玩乐,或者宅在家里看电视,还应该有一番作为才对。作为一位光荣的穿越人士,许贯武也不想自己什么都不做,只知道混吃等死。所以必须要为自己找点事情才行。未完待续。。
: 敏感词太狠了,上海滩中间都要加个字符区分开,害我上传了四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