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苏联陆军编制序列中,除了以上三大战斗兵种外还有很多其他兵种。这些兵种要么属于规模较小的,要么属于支援保障兵种,还有的处于被时代淘汰的边缘,因而显得不那么引入注目。但是战争从来都是体系对抗,这些兵种在体系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样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分兵种对其编制发展情况加以介绍。
骑兵
苏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骑兵规模最大的军队,其数量多时曾达到82个骑兵师,这可能要比其他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卫国战争之前的苏联红军共拥有13个骑兵师(其中4个山地骑兵师)和4个骑兵军军部。4个骑兵军各下辖2个骑兵师,按编制有人员19000余人、16000多匹马、128辆轻型坦克、44辆装甲汽车、264门火炮和迫击炮。骑兵师编有4个骑兵团、1个坦克团、1个骑炮营、1个独立高射炮兵营和其他专业兵部队。其编制内拥有9240人、64辆轻型坦克、18辆装甲汽车、132门火炮和迫击炮。但在开战前这些骑兵师的实有人数都达不到编制人数,平均各师仅拥有约6000人。战争初期,由于机械化战争环境对于骑兵而言过于严酷,苏军骑兵伤亡巨大。同时,经验证明战前骑兵师的编制过于庞大。因此,在1941年7月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组建编制人数只有3000人的轻骑兵师。也就是在这一年年底,苏军骑兵师的数量达到了82个。这时的苏军骑兵部队实际上正承担着本该由坦克部队承担的任务,只是因为骑兵拥有比步兵强得多的机动能力。比如在莫斯科会战的反攻阶段,苏军快速集群很多都是以骑兵为基础组成的。
随着苏军坦克机械化部队的数量日渐增多,加上骑兵非常容易遭受敌军空地火力袭击,骑兵师的数量逐渐减少。到1942年7月,其数量几乎缩减了一半,剩下的开始采用新编制。由于马匹补充十分困难,在1943年骑兵师数量进一步缩减。到1943年年底,总共还剩下26个骑兵师,并都实行了新编制。每师编有3个骑兵团、1个炮兵团和1个坦克团,这使得骑兵师的战斗力有所提高。这些骑兵师多被编入骑兵军的序列内。1943年9月的骑兵军(共有8个)编成包括:3个骑兵师、1个自行火炮团、1个反坦克歼击炮兵团、1个高射炮兵团、1个近卫火箭炮兵团、1个迫击炮营以及1个独立反坦克歼击炮兵营。这时的骑兵多编入骑兵机械化集群作为快速集群使用。例如白俄罗斯战役中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快速集群之一——骑兵机械化集群(另一个快速集群为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就是由近卫骑兵第3军和近卫机械化第3军为基础组成的。这时的骑兵军看起来更像是以马匹进行机动的步兵,它如果不和坦克机械化部队配合就难以完成作战任务。少数的例外,则只是骑兵军在南部战线山区使用时的情况。战争中8个骑兵军中的7个被授予“近卫军”称号。尽管苏军骑兵部队在战争中,特别是前期发挥相当作用,但它已明显不适应战争形势的要求,终于在二战之后解散。
工兵
工兵是工程兵的旧称。在苏军现代军语中,工兵特指进行工程作业的工程工兵,不包括障碍设置与排除、道路工程、桥梁建筑、舟桥、阵地、伪装、野战给水等部队,工程兵则是以上部队包括工程工兵的总称。1941年初,苏军工程兵由队属工兵、集团军和军区的工程兵部队和分队组成。军区下辖工程兵团,每团约1000人。集团军则下辖工程兵营,有的亦改编为工程兵团。战争开始后,苏军很快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构筑防御工事,苏军各方面军都成立了防御工程部,统管若干个装备机械化器材的军事建筑大队。在1941—1942年,这些部队完成了规模浩大的工程作业。为了完成更复杂完善的防御工程,从1941年10月到1942年初,苏军组建了10个工兵集团军,这应该是世界曾经组建过的编制最大的工程兵单位。
起初,工兵集团军隶属于国防人民委员部的总防御工程部,后又归苏军工程兵主任指挥。工兵集团军一般编有2~4个工程兵旅,每旅下辖6~8个营。这些工兵集团军被用来在预期的德军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力量预先构筑后方防御地区。1942年初,随着苏军战线的稳定,德军进行大纵深突贯的危险减小了,工兵集团军存在的必要性消失了。于是,在2月初苏军撤销了5个工兵集团军的建制,其余工兵集团军划归各方面军,后于1942年秋全部撤销。其所属工程兵兵团和部队一部分转隶各方面军,以另一部分为基础组成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工程兵兵团,工兵集团军机关改编为方面军和一些集团军的防御工程部。1941年11月,还成立了苏军工程兵司令部,设立苏军工程兵主任一职及方面军、集团军工程兵领率机关。1942年组建了专业化工程兵旅、舟桥旅和工程工兵旅,以完成部队工程保障的各项任务。其中,工程兵旅由5~7个工程障碍营、1~2个电工营、地雷埋设营、电化和机械化作业队以及其他专业分队组成。同年,集团军属工程兵营、地雷工兵营和舟桥营也被建立起来。这样就使苏军野战军团具有了较强的工程保障能力,进攻和防御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1943年,苏军转入战略反攻,这就要求具有更强的克服障碍的能力。为了保障突破强固的筑垒防御地带,1943年春在工程工兵旅的基础上组建了突击工程工兵旅。每个旅由若干个工程兵营、指挥连、侦察连、探雷犬连和轻型舟桥连组成,专门用于在坚固筑垒防御地带中开辟通路。较大的河流通常是苏军进攻的起点和终点,其进攻往往是从一条大河上的登陆场开始到夺占下一条大河上的登陆场结束,所以克服江河障碍是苏军进攻战役中很重要的内容。为此,苏军在1943年开始组建最统帅部预备队独立摩托化舟桥团。这种团拥有重型舟桥纵列,能保障设置载重达100吨的重舟桥和桥渡,使苏军克服江河障碍的能力大为提高。1944年以后,工程兵的编成继续完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工程兵营被扩编为工程工兵旅,坦克集团军内则成立了摩托化工程兵旅,以便使工程兵能跟上坦克兵的进攻速度。至此,苏军工程兵在编制上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使苏军实施大纵深、高速度的进攻战役具有了强大的工程保障能力。
化学兵
苏军对化学兵的解释是:武装力量作战行动中实施化学保障的专业兵。这里的化学保障其实有两层含义,简言之就是放毒和防毒。但苏军对外将化学兵单位称为化学防护技术单位,这与不拥有化学武器的我军防化兵名称相近,但事实上苏军的这种单位是具有实施化学战的能力的。苏军化学兵内主要包括具有实施化学战能力的化学防护技术部队(以下简称防化部队)、喷火部队和相应的后勤保障单位以及教学单位等。战前的苏军化学兵由中央和军区所属的独立防化营和独立消毒营,集团军、军、师所属的消毒连以及在团中设立的防化排和喷火小队组成。苏军还在战前组建过3个相同编制的喷火坦克旅并归化学兵建制。每旅装备150辆用T-26轻型坦克改装的喷火坦克,后于1940年解散,装备被编入坦克师。战争爆发后,苏军按照动员计划组建了许多独立防化营和消毒营。
1941年8月,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消毒营被改编为独立防化营,每个营由3个消毒连、1个保障连、1个指挥排和1个侦察排组成。同时,苏军为了将喷火、纵火器材集中使用,组建了首批50个喷火连,每连装备180具喷火器。在1942年夏,还组建了独立喷火坦克营(装备坦克21辆)和由3个营组成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独立喷火坦克旅(装备59辆坦克)。1943年,组建了一些用以施放烟幕的技术旅。同年春,为了同敌军坦克作战组建了5个独立摩托化地雷式喷火器营,每个营可造成正面宽达3公里的严密喷火区。由于既没有遭到化学武器大规模攻击,也没有实施化学攻击,所以二战中的苏军化学兵只进行了烟幕、伪装、喷火等辅助性作战行动。相比之下,由于不担心遭到化学武器报复和中**队防化能力很弱,RB军队在中国战场却频繁使用化学武器!
通信兵
战争前夕,苏军通信兵由独立团、营和独立连(永备线路架设连、轻便线路架设连等)组成。这些部队和分队实际上是教导队,是战时扩编为方面军和集团军通信部队的基础。军区(方面军)通信团的战时编制为:1个电报电话营、1个无线电营、若干个轻便线路架设连和机动通信器材连,其装备包括10部无线电话和57部电报机。从其编制装备可以看出,通信团并不适应战时条件,无线电台过少而电报机,在高机动性的装甲机动战中根本发挥不了多大作用。集团军通信团与军区通信团编制相同,只是兵力和器材数量更少。
战前苏军没有用于保障国防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的统帅部预备队通信部队,当时规定战时中央同各方面军的联络将使用邮电人民委员部的通信系统来完成。这给苏军战争初期的指挥、通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战争爆发后,由于邮电人民委员部的通信线路和通信枢纽抗毁性极差并损失惨重,苏军统帅部根本无法同各方面军保持不间断的联络。这使得苏军本来就比德军差得多的指挥效率更为低下,这也是苏军战争初期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苏军紧急通过组建更多的通信部队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陷。到1942年秋,通信团的数量增加了近3倍,通信营增加了近4倍,无线电营增加了1倍多。
1943年,为保障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同总参谋部、各方面军司令部的通信联络,组建了数个独立通信营和一些特别通信兵部队。同时,为了加强各方面军之间的通信联络,组建了9个无线电营和5个无线电连。以上这些通信部队和分队都装备有大功率电台,对保障各军团之间的协同动作有重要意义。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内的通信兵也大量增加,无线电已成为指挥部队的最重要工具。1944年,由于直接隶属红军通信总部的通信兵部队数量过多,造成指挥上的严重困难。因此在这一年年底,组建若干最高统帅部预备队通信旅,这种旅在组织上包括所有的独立通信部队。从这时起,苏军通信兵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为苏军大规模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力的通信保障。
以上这些兵种的作用尽管要比苏军的步、坦、炮兵发挥的作用要小得多。但这些兵种更多的是作为步、坦、炮兵的“黏合剂”。它们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编制并提高战斗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除了以上介绍的苏军陆军军各兵种外,苏联武装力量中还有一支由内务人民委员部领导的、不属于苏军序列的边防军和内卫部队,这些部队也主要是一支陆上作战力量。在苏德战争中,这些部队有很多编入苏军序列中参加战斗。1941年6月,由内务人民委员部负责组建了15个步兵师,其指挥人员是从边防军和其他部队中抽调的。同年7、8月间,在第6、第7、第8边防总队,列宁格勒边防军区专业部队和分队,以及内务人民委员部其他部队基础上组建了3个步兵师,列入列宁格勒方面军编制序列。8月,由第23、第24和第25边防独立大队以及敖德萨边防总队等部队组成了边防军步兵师,参加了克里木防御战。1943年2月,由边防军和内内卫部队人员组成了直属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第70集团军。先后编入中央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参加了库尔斯克、东普鲁士、柏林等多次重大战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陆军各兵种的编制普遍经过了由战前未经实战检验的大规模编制,转变为战争初期兵力兵器严重不足情况下的小规模编制,再到战争中后期相对成熟完善的编制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在作战需求和现实可能之间取得一种相对的平衡。有时适应作战需求的编制与现实可能提供的物质力量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放弃适应作战需求的编制而采用现实可能的编制。但在某些情况下,应力所能及地照顾到编制的合理性。如苏军自行火炮团中就使用同样底盘的自行火炮和坦克,使作战协同的复杂性大大减少。苏军通过战争实践不断检验其各军兵种的编制,终于在战争后期形成了武器装备和各军兵种较成熟的结合方式,使自身指挥效能、战斗威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苏军编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其作战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